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查理周刊》惨案后,8日的美国媒体里都是各种有关这一恐袭案的报道和评论。有的人认为暴力行为要谴责,而且支持《查理周刊》的漫画,认为言论自由不可侵犯,媒体要可以批评任何事情;但也有的人说暴力行为要谴责,但是《查理周刊》的漫画有些过火,确实会激怒相关人士;接着就有人说,尽管会激怒某些群体,但也绝不能因此妥协言论自由。

细细读了数十文章后,觉得除了事情本身跟人带来冲击和伤感,我觉得西方媒体对言论自由的捍卫以及对其他文明的评论,也值得品味。

中国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美国人(或者西方人)思考的逻辑更像是“己所欲,施于人”。《纽约时报》有多位作者说, 《查理周刊》作为西媒的一员,也曾经发漫画嘲笑梵蒂冈教皇嘛。因此,我们并不是只嘲笑其他国家,或者其他文化,我们也拿自己开涮。

看过《查理周刊》那些漫画的人应该会知道:教皇每次“出镜” 起码着装是完整的,而在那些激怒激进分子的漫画中,伊斯兰先知穆哈莫德除了头顶戴着白帽子外,身上一丝不挂,而且他的身后还有一个摄影师专门拍摄他的下体,配有旁白“你喜欢我的屁股吗?”还有一张更夸张、更露骨的: 穆罕默德光着身子跪在地上,朝着读者的屁股上画着一颗五角星,漫画的标语是“一个新星诞生了”。

或许我这样关注哪张漫画更不妥,对于哪个宗教更评判,显得过于纠结细节。但我认为,大多数西方媒体以“《查理周刊》不也曾经发漫画嘲笑梵蒂冈教皇”来作为《查理周刊》是一视同仁的证据,是经不住审视的。这是一种“我对谁都这样,你认真就输了”的想法。

也有西媒指责《查理周刊》挑衅伊斯兰教先知是一种愚蠢的做法。《金融时报》一位欧洲事务编辑巴伯就认为,《查理周刊》的编辑居然允许出版挑战伊斯兰教先知的漫画,这说明其把关有问题。结果巴伯被批“冷酷无情”。

《查理周刊》的漫画家和记者们无疑是勇敢的,在事情发生后的法国, “捍卫言论自由底线”的呼声也压倒了一切。

但是, 避免刊登会惹怒伊斯兰社区的内容,在911之后早就成为像《纽约时报》、CNN等很多美国媒体自我审查、检视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亲耳听过一个美国的穆斯林记者给《纽约邮报》的编辑报选题,说要写一个关于穆斯林斋月的文章,一篇很生活化的文章。不过《纽约邮报》的编辑还是否决了这个提议,说他不想要有任何可能激怒穆斯林社区的选题。这一次《查理周刊》恐袭案出来之后,很多美国的媒体也选择不转载《查理周刊》的漫画以求平安。

不过,这引来很多非议。像《华盛顿邮报》社评就说,为了不让自己遭到伊斯兰激进分子的打击,一些西方国家的媒体开始对内容进行自我过滤,这是很不光彩的事情。文章还说,(媒体)不能因为暴力行为而对自己进行自我审查,也不能因此就不再对伊斯兰教激进分子进行报道和批评。

当然,在袭击面前,人们不愿意示弱 。《纽约时报》今天(18日)的社评说,“有的人说《查理周刊》实在是激怒伊斯兰分子太多次了。这说的好像办一本杂志的代价就是要遭到冷血的谋杀一样。这次的屠杀是由仇恨而起的。这种认为避免恐袭的方法就是让恐怖分子来决定民主社会的标准的说法是荒谬可笑的。”

奥巴马在事情发生后,在白宫也说:“我很确信的一点是,我们跟法国人一样,相信言论自由是普世信仰,言论自由不会因为一些愚蠢的少数人的暴力行为而消失。”

“言论自由”真的是普世的价值吗?至少伊斯兰教所信奉的可兰经里面没有说过言论自由。在中国,是“自由”还是古有的“尊卑有序”,在不同的情况下也会有不同的优先顺序。

“言论自由”、“民主” 被西方认为是“普世价值”。然而普世与否,这只是西方社会的一厢情愿而已。 有个典故,说圣雄甘地曾被问:你怎么看待西方文明?他回答说:我觉得(西方文明)是一种不错的思想。

是的,一种思想而已。

“言论自由”、“民主”诞生于西方古文明,亨廷顿早就断言这些西方的价值观会与其他文明的价值观相撞。西方社会所信奉的言论自由,跟伊斯兰教所信奉的先知穆罕默德的不可侵犯性,在某些情境下(比如这次《查理周刊》恐袭)根本就是绝对冲突的两个概念。用自己群体所捍卫的概念,去向另一个截然不同的群体喊话,根本就是无效的鸡同鸭讲。

话题:



0

推荐

黄悦

黄悦

11篇文章 8年前更新

文章
  • 文章归档
2015年 11篇